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My Library
前言:在这个充满信息爆炸和虚假信息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批判性思维。这本书《学会提问》是一本经典的批判性思维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透过表象看本质,如何分析和评估各种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如何做出更明智的判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练习,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强的思考能力,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一部分:定义介绍
-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
- 定义:批判性思维是对信息进行系统思考、分析与检验,再选择性地相信和吸收。
- 例证:面对媒体头条、微信群养生文章、网络专家建议等信息,我们需要批判性思维来辨别真伪。
- 原因解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能偏听偏信,需要批判性思维来应对复杂信息。
- 对比:海绵式思维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分,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在信息中“淘金”
-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
- 观点: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的批评或抬杠,而是理性地筛选、评估和判断信息。
- 例证: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法寻找正确答案,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明辨是非。
- 作用:批判性思维应用于自己和他人的言论,帮助我们不断进化认知。
- 练习:擅长思考和判断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训练获得。
第二部分:重要结构
任何观点,都是针对某个论题 ,基于特定的概念、证据事实和假设,站在特定的立场,进行推理和解释,从而支持某个结论
gpt答:以下是针对每个基本结构的批判式提问方式及示例:
以下是针对每个基本结构的批判式提问方式:
1. 观点
- 这个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 有哪些潜在的偏见或假设影响了这个观点?
- 这个观点是否能被其他观点所替代?
2. 论题
- 论题的范围是否足够清晰?
- 是否存在未被讨论的相关论题?
- 论题的重要性和相关性是什么?
3. 概念
- 这个概念的定义是否明确?
- 是否有其他相似或对立的概念需要考虑?
- 这个概念是否在不同背景下有不同的解释?
4. 证据事实
- 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是什么,是否可靠?
- 证据的来源是否存在偏见?
- 是否有与之相反的证据被忽视?
5. 假设(隐性链接论证和结论,常常与价值观有关)
- 这个观点所基于的假设是什么?
- 假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如何?
- 如果假设不成立,结论会如何变化?
6. 立场(换位思考,是否客观)
- 立场的选择背后有什么动机?
- 是否考虑到其他立场的合理性?
- 什么导致了这个立场
7. 推理和解释(因果)
- 推理的过程是否合乎逻辑?
- 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导致不同的结果呢?
- 是否存在逻辑谬误或推理漏洞?
8. 结论
- 结论是否是二分思维(非对即错,非好即坏)
- 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如何?
- 是否有其他可能的结论未被考虑?甚至是相反的,请你反驳
以下是针对“学生是否应该挑战权威”这个论题的批判性提问示例:
1. 观点
提问:学生挑战权威的观点是什么?
示例:有人认为“学生应当质疑教师的观点”,这背后的理由是什么?
2. 论题
提问:论题是否明确且具体?
示例:在讨论“学生挑战权威”时,我们可以问:权威是指教师、校方还是其他人?挑战的范围是什么?
3. 概念
提问:权威的定义是什么?
示例:在讨论中,权威是指知识的拥有者、经验丰富的人,还是其他形式的权威?
4. 证据事实
提问:有哪些证据支持学生挑战权威的必要性?
示例:可以问:有没有研究表明,学生质疑权威能提高学习效果或促进独立思考?
5. 假设
提问:这个观点基于哪些假设?
示例:假设学生挑战权威能带来积极的学习效果,但是否考虑到这种行为可能导致课堂混乱?
6. 立场
提问:持有这一观点的人是否有潜在的偏见?
示例:支持学生挑战权威的人,是否经历过过于严苛的教育制度,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反抗?
7. 推理和解释
提问:推理是否合理?
示例:认为学生挑战权威能促进批判性思维,这一推理是否有足够的逻辑支撑?
8. 结论
提问:结论是否符合现实情况?
示例:如果得出“学生挑战权威必然带来更好的教育结果”,是否有实证案例支持这一结论?是否存在反例?
关于假设的部分,以下是更详细的总结:
- 假设的定义与作用
- 定义:假设是在说话者的论述中,那些他认为理所当然、所以没有明说的信念,是把他的论据和结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 作用:假设是隐藏在论据背后的前提,它们是说话者认为无需证明的真理,但这些假设往往是论证的关键部分。
- 例证:一个人他说,政府应该禁止生产和买卖香烟,因为吸烟损害健康。这个理由为什么支持结论呢?其中是不是隐藏着这么一个观点,那就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是高于人们生产、买卖和吸烟的自由的。说话者秉持的这种没有说出来的、将理由和结论联系到一起的信念,就是所谓的假设。
- 假设与价值观(三观)的联系
- 观点:假设常常来源于对方的价值观(还有其他两观),找到对方论述中隐藏的价值观假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并且评估论证的有效性。
- 原因解释:如果假设不成立,那么即使理由再充分,结论也可能是不成立的。
- 例证:在讨论学校是否应该使用金属探测器的辩论赛分歧就正反双方的价值观假设和立场不同,这影响了他们的论证。
- 假设的识别和提问方法
- 观点:识别假设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论证,找出那些未被明说但对结论有重要影响的信念。我觉得就是一种直觉,需要靠练习
- 例证: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有个人说,他有两个朋友,朋友A初中辍学后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现在成为一个有钱的商人,而他的朋友B读完了大学和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一家普通企业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于是他说,他的朋友A要比朋友B更成功,读大学、读研究生,没什么用处。在他的这段话中,他的结论是读大学没什么用,而他的理由是他的朋友A比朋友B更有钱、更成功。这段话中,没有说出来的价值观假设是什么呢?那就是,金钱是衡量成功与否、读书有无用处的唯一标准。
- 提问方法:倘若你认为他的这个价值观假设站不住脚,你就能够向他质疑:为什么金钱是唯一标准,人的品格、修养、思维、眼界,却没有被纳入考量?当我们能够识别对方或自己理由背后的价值观假设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假设?我认为什么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部分:怎么做到!
- 警惕逻辑谬误
- 观点:在论证中存在许多逻辑谬误,这些是干扰我们思考的“小花招”。
- 例证:
- 人身攻击型谬误:对人不对事,不直接反驳理由,而是对提出理由的人进行攻击。
- 叙述谬误:自己的脑海里能够讲出一个貌似合理的故事情节,就认为事实如此。
- 反转新闻就来源于此。比如我们看到一段视频,一位美国警察拦下了一辆超速行驶的汽车,并对司机开了枪,司机是一名非裔美国人。看到这,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一个与种族有关的故事来解释它,但其实我们对这个事件所知甚少,我们不知道司机是否在肇事逃离,警察走近路边的车时,我们也不知道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我们也不知道这里的警察是否有种族歧视的记录。
- 原因解释:这些谬误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忽视了论证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 识别含糊不清的词语
- 观点:在聆听或阅读论述时,要准确辨认关键词的确切含义。
- 例证:多义词或歧义词可能导致论证不够有力。
- 原因解释:清晰的定义和解释可以增强论述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 警惕欺骗性的数据
- 观点:数据可能具有欺骗性,会传递和带入特定的立场
- 例证:
- 自身及世界!
- 新闻联播!!比如著名的消费心理学案例!
- 样本代表性不足:如公司数量增长的百分比可能掩盖实际增长的公司数量。
- 不恰当的平均值:如使用平均数来展示工资水平,而忽视了薪资的两极分化。
- 原因解释:数据的呈现方式可以被操纵以支持特定的观点或结论。
- 注意被省略的内容
- 观点:信息提供者可能有意省略关键信息,会传递和带入特定的立场
- 例证:广告中可能省略产品的负面影响,或者使用模糊的“更快”“更瘦”等概念。
- 原因解释:被省略的内容可能对决策至关重要,识别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全面的判断。
- Author:牛 牛
- URL:https://www.niuniu2077.cc/post/16f7bc65-b8f4-80e9-aa6d-f3a25c00b722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