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My Library
前言:荣格作为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心理学、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是他的核心著作,详细阐述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量临床案例和跨文化研究的证据,荣格展示了人类心灵深处共同的心理结构,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官方结构图如下所示,官网文案在Link中

下面是我修改的总结笔记和一些自我思考(标注)
一、重要概念解释
- 意识(conciousness):人的精神世界中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它的功能有思维(thinking)、情感(feeling)、感觉(sense)和直觉(intuition)。
- 无意识(unconciousness):等于潜意识(subconciousness),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但是不能被我们意识和察觉到的部分。它虽然不被我们察觉,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定,是精神世界的内驱力
- 集体无意识: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共同心理基础,与生俱来。
- 原型:集体无意识中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在无意识中的具体形象,行为模式。
- 个体化进程:人格发展的过程,是意识扩展的过程,目标是实现意识自我与无意识的和谐。
- 自性:包含意识和无意识的整体,是人格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 人格面具:人格最外层掩盖自我的假象,按照社会期望表现自我。
二、核心观点概述
荣格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是12篇相关的论文的合集。该书深入探讨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两大概念,揭示了无意识与人格发展的紧密联系。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共有的心理基础,而原型则是其核心内容,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文化。
三、主题段落
🌿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什么是集体无意识)
1. 段落总结: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认为它是人类共有的心理基础,与个人无意识和意识共同构成人的精神世界。
2.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 精神由意识和无意识组成
- 冰山理论:意识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大概占1/7,无意识是水平面以下的部分。
- 无意识的形成:个人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幼年时期的心理内容。
- 无意识内容:
- 因为缺乏和意识的联系而被遗忘的内容,幼年常见
- 不符合社会规范、违背禁忌等原因,被压抑而进入无意识的内容。非幼年常见
- 虽然被我们的感官察觉到,但是因为缺乏重要性而被我们忽略的内容。也就是常说的“遗忘”。全年常见
3. 荣格的心灵结构层次理论(改良前者)
- 精神由意识和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部分组成,
- 海岛理论:意识是露出海平面的小岛,那么个人无意识就是随着潮汐时而沉入水面又时而露出的部分,而集体无意识,就是岛的最底层从不露出水面部分。
- 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区别
- 个人无意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是个人经验的遗忘和压抑
- 集体无意识:超个人的、先天遗传的心理沉淀物,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心灵深处。
- 例证1:荣格发现病人无意识中的内容与古希腊密特拉教的神话传说相似,病人绝无相关知识
- 例证2:一个地域的人有共同的性格特点,有着类似的口感偏好
- 例证3:不同地域文化的神话传说都会有一些相似的图案和象征,比如他在本书中反复提到的‘曼荼罗’,也就是一种圆形对称图案,在东西方
🔍 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哪些属于集体无意识)
1. 段落总结:
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它们相互对应,共同构成集体无意识。
2. 集体无意识的存在证明
- 生物角度
- 例证:
- 本能的存在,如“安全欲望”“性本能””价值欲望““审美本能”。
- 高等动物身上保存着低等动物的几乎全部生命信息
- 解释: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习得的,对心理和行为有巨大影响。
- 逻辑推理:如果如弗洛伊德所描述,精神世界仅由后天个人经验构成,则解释不了先天性的本能。
- 文化角度
- 例证:不同民族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神话传说和象征,如“曼荼罗”图案。
- 解释:这些共同象征不是偶然巧合,而是深埋在我们意识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沉淀。这些象征意象称为原型。
- 逻辑推理: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在无意识中的具体形象。
3. 原型与本能的关系
- 逻辑起点:荣格认为原型与本能相互决定,相互对应。共同成为集体无意识。
- 例证:
- 人们期待安全的本能产生了英雄和拯救者的原型。
- 母亲的原型与渴望别人(父母)关爱的价值本能相对应。
3. 代表性的主要原型
- 阴影和人格面具
- 解释:阴影包含基本动物性和不道德的本能(本我),人格面具则是社会和团体生活的基础(自我)。
- 例证:阴影的象征包括蛇、龙、怪兽与恶魔。人格面具就是人类自己。
-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 逻辑起点:荣格发现男性心灵深处的女性特质(阿尼玛)和女性心灵中的男性特质(阿尼姆斯)。
- 例证:
- 阿尼玛在神话传说中的象征有时是女神和仙女,有时又是女妖和女巫。
- 异性少数基因遗传后并不会消失,而是形成无意识中的原型。是一种异性化本能。(一般认为人只有自己性别的本能)
- 解释:阿尼玛集中了男性对异性的美好期许同时也有憎恶,阿尼姆斯则让女性也富有一定进攻性,追求权力。
- 智慧老人
- 逻辑起点:智慧老人是原始智慧的形象化,集体无意识中的启蒙者和大师。
- 例证:哈利波特中的邓布利多,中国古代的姜太公。
- 逻辑推理:智慧老人作为原型,反映了人类对智慧和指导的渴望本能。
- 母亲
- 逻辑起点:母亲原型体现出包容、慈善、关怀的主要性格。
- 例证:圣母玛利亚、女娲、大地、森林、田野、泉水等象征。
- 解释:渴望被他人关爱的本能
- 儿童
- 逻辑起点:儿童原型象征自我的潜能和潜在力量的具体化。
- 例证:儿童模样的神或少年英雄形象,如日本动漫中的少年形象。
- 解释:儿童原型与新生、成长和未来的可能性相关。
🌀 人格发展的个体化进程(怎么应用无意识?)
1. 段落总结:
荣格认为人格发展是意识扩展的过程,目标是实现意识自我与无意识的和谐,达到人格的融合。
2. 人格发展(个体化进程)
弗洛伊德观点:
- 人格:人的人格是后天先构建无意识,随后再构建意识。
- 人格发展:人出生是一张不完整的白纸,不断构建健全的意识
- 类比论证:
- 冰山先在海平面下生长(婴幼年)
- 慢慢长出来越长越高,冰山接近水面的部分,代表可以通过注意力转移到意识中的记忆和经验。这被我们称为“前意识”,暂时属于潜意识部分。
- 但是环境变化会使得冰山有时候分裂或者消解,需要我们及时加固和拯救。
荣格观点:
- 人格:人的人格从出生起就是一个包含意识和无意识的完整体,称为“自性”(Self)
- 人格发展(整合):慢慢认识自己的潜意识并将其逐渐转换为意识内容(这被荣格称为“意识的整合”),成为自己的过程被称为“个性化进程”
- 类比论证:
- 开始藏在海平面(无意识分界线)下,均表现为本能,如婴幼儿的饿了就要吃,不会考虑环境是否合适。
- 随着海平面下降,露出一点点陆地,这便是个体无意识的出现。但是会偶尔随潮汐淹没,不稳定,所以我们记不住(幼儿时期的事)
- 随着陆地逐渐增加,我们的意识便逐渐稳定了下来。
- 海平面会下降到一个最低值,之后就不会有大幅度变化了,此时人已经生理上成熟。但是心理上还需要个性化发展。
- 个人发展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降低海平面或者用技术去探索和理解海平面下的部分,让海岛的样子更加清晰。而非单纯努力建设海平面之上的事物。
反思:不过这俩个类比方法我认为存在一定的歧义,尤其是荣格的海岛理论会给人一种人一出生就是具有全部知识和经验的真·完整个体的错觉,实际让这是不符合现实同时也曲解了荣格的意思。荣格认为人出生之后具有的完整性是指的是拥有意识、个体无意识的完整框架何和发展潜能,同时只有集体无意识是被填满了,但是意识和个体无意识还需要后天的经验来组成。因此,我提出用“画”的方式来理解这三种理论(联动: )
弗洛伊德观点:指导作画
- 人出生是一张不干净的白纸,上面有一些俗称“本能内驱力”的隐约痕迹
- 婴幼儿在名为“环境”的画笔和颜料的教导下,开始绘制无明确主题的画。虽然没有主题,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绘画风格和绘画习惯,这无形中决定了画的发展方向。这是潜意识的形成。
- 慢慢成长后,开始使用自己喜欢的笔和技术描绘自己的画,反映了自己的意识。不过这些无论这些画有多么“自我”,仿佛都离不开绘画习惯这些潜意识的影响。
- 个体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就仿佛在绘画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和整合(隐约痕迹)的过程。
- 慢慢认识和理解我们的习惯和擅长的风格,才能画出真正精彩的画。这就是弗洛伊德认为的认识自我。
荣格观点:命题作画
- 人出生是一张有颜色有的纸(比如彩纸,宣纸等),我们的笔(发展潜能)以及我们创作的主题(绘画框架,类似布局和元素)已经被提前确定,这些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带来的。
- 婴幼儿在“环境”的教导和天生的画笔画纸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绘画风格和绘画习惯,这无形中决定了画的发展方向。这是个体潜意识的形成。
- 慢慢成长后,开始使用自己喜欢的笔和技术描绘自己的画,反映了自己的意识。不过这些无论这些画有多么“自我”,仿佛都离不开绘画习惯和绘画主题的规定。
- 个体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就仿佛在绘画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和整合(集体无意识)的过程。
- 慢慢发现自己的主题和擅长风格,将他们整合在到意识里合作,才能画出真正精彩的画。这就是荣格认为的个体发展。
阿德勒观点:画布摆画
- 人出生是一张纯白的大画布
- 我们将我们的经历描绘成一幅幅小卡片,放在盒子里(潜意识)。
- 我们通过将小卡片(过去)摆在画布上来形成我们的现在画(人格)。这些画的布局和内容代表了当下的我们的状态。
- 然而我们现在可以通过改变摆放卡片的布局和重新描绘卡片的内容来改变我们当下的自己,同时也可以选择未来的卡片如何描绘。这就是阿德勒所说的要有改变的勇气!(个体心理学)
3. 精神世界的分裂危机与解决办法
分裂危机:
古代:
- 逻辑起点:荣格认为原始人在大多数情况下的行为是(集体)无意识的,人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无意识的支配。
- 例证:不同种族和文化的神话中找到无意识原型的共同表征,如神话传说、宗教仪式。
- 因果解释:神话实际上指向我们的内心,是原始人类社会的心灵写照,反映了无意识的内容。
现代:
- 逻辑起点:现代人对自我意识和理性的过于弘扬,拒绝和抛弃无意识,想要最大限度地排除无意识的影响。
- 例证:理性主义流行的欧洲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反映了无意识中的破坏性冲动。
- 因果解释:过度压抑无意识的结果导致它通过不正常的渠道宣泄出来,导致个人层面的精神病症(个人无意识压抑)和社會层面的灾难。(集体无意识压抑)
解决方法:
- 观点:在意识和无意识的不断冲突与合作过程中,精神被锻造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 具体方式:最佳的处理方式是疏导而非阻碍本能释放出的能量。
- 原因:
- 集体无意识不仅是原始欲望的汇集,也是创造力和活力的源泉
- 集体无意识连接过去,也指向未来
- 无意识有着完全接管的功能,如信息处理和储存(无意识是磁盘空间,意识只是是内存)
- Author:牛 牛
- URL:https://www.niuniu2077.cc/post/16f7bc65-b8f4-80b6-ba43-c66a9b316414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