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My Library
前言:
这本《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之一,由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于1921年完成。这部作品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维特根斯坦正在奥地利军队服役,他在战壕中完成了大部分写作。
这本书最初以德语出版,后来被翻译成英语。它采用了独特的数字编号系统来组织内容,包含了7个主要命题和大量子命题,试图探讨语言、逻辑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维特根斯坦的写作风格极其简洁而深奥,每个命题都经过精心提炼。这本书影响了20世纪的分析哲学发展,尤其是在语言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有趣的是,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这使得《逻辑哲学论》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哲学转折点。

“真理”是否可以用语言和思维表达?
重点强调:
一、对7个核心命题的解释和思考
- 第一个命题:世界是全部的实际情况。
-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不是像传统哲学认为的由独立存在的物体或实体构成的(类似各种名词:苹果、思维、午饭等),而是由一系列特定的状态或情况组成,这些状态或情况被称为“事实”。这些事实才是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元素,它们是实际发生的事情,是世界存在的方式。
- 第二个命题:实际情况也就是事实,是事态的存在。
- 这个命题进一步阐释了事实的概念,区分了“基本事实”(原子事实)和“复合事实”。基本事实是最简单的事实,它们不能被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事实,而复合事实则是由基本事实组合而成的。基本事实的存在与否决定了复合事实的真假。
- 例如我在写notion是基本事实,但是我天天在写notion就是复合事实(需要我今天、明天、昨天写notion这些基本事实都为真)
- 第三个命题: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图像。
-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逻辑图像论”,认为思想或命题是事实的逻辑表示。这意味着思想能够以逻辑的形式映射或反映现实世界中的事实。语言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其结构必须与它所描述的事实结构相匹配。
- 重要类比:事实是风景,思想是风景画,语言是画的线条和颜色。我们只能用语言去勾勒事实,但是无法完整描述和定义事实,这就是“表达”。同时我们也无法用语言和思想定义语言和思想本身,就像线条和颜色无法解释描绘线条和颜色自己。用眼睛看眼睛!
- 第四个命题: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 这个命题强调了语言的意义在于其能够表达事实。一个命题(即一个陈述句)只有在它能够与现实世界中的事实相对应时才具有意义。如果一个命题不能与任何事实相对应,那么它就是没有意义的。
- 第五个命题:一个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
- 这个命题引入了逻辑学中的“真值函数”概念。一个复合命题(由多个基本命题组合而成的命题)的真值取决于构成它的基本命题的真值。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基本命题的真值来计算复合命题的真值,就像在数学中计算函数值一样。
- 第六个命题:一个命题的真值是逻辑运算规则在基本命题上应用的结果。
- 这个命题进一步解释了如何通过逻辑规则来确定复合命题的真值。逻辑运算规则(如与、或、非、蕴含等)决定了基本命题如何组合以形成复合命题,并决定了这些复合命题的真值。
- 第七个命题: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 这是《逻辑哲学论》中最著名的命题,它表明了维特根斯坦对于哲学讨论的界限。他认为,超出语言和思维边界的问题,如形而上学(这是马原批判形而上学的来源)、伦理学、美学和宗教哲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无法用有意义的命题来表达的,说白了,他们可能存在事实,但是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永远无法表达。因此应当保持沉默。这个命题强调了语言和思维的局限性,以及哲学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无能为力。这直接推翻了传统哲学所以思考的东西。
二、逻辑哲学论的矛盾(这导致维特根斯坦自己最后都推翻了自己的理论)
- 维特根斯坦的立场: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澄清语言和思维中的混乱,揭示哪些命题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无意义的。他强调,对于超出语言和思维边界的问题(一般认为是不可言明的“真理”),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因为这些问题无法用有意义的命题来表达。
- 《逻辑哲学论》的写作:然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所讨论的一些主题,如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逻辑图像论等,似乎超越了可观察的事实,进入了形而上学的领域。这引发了一个问题:维特根斯坦的这些言语是否也属于他所批评的那种无意义的“胡话”?
- 自我指涉的悖论:维特根斯坦似乎在用一种他自己认为不应该被使用的语言来讨论这些问题。他一方面宣称《逻辑哲学论》中的真理不容置疑,另一方面又建议读者将这本书视为一架梯子,一旦达到真理的屋顶,就可以抛弃它。这表明他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可能也包含了一些无法用传统逻辑和语言来完全解释的内容,他就好像是站在这本书设定的语言的界线之外,把界线指给读者看,更多的事情他也做不了了。
- 哲学的自我反思:这个“吊诡的问题”也反映了哲学自我反思的深度。维特根斯坦在探讨哲学的边界时,也在探讨哲学自身的局限性。他意识到,即使是哲学的探讨也可能超出其自身的边界,进入无法用语言和逻辑完全捕捉的领域。
- 对后续哲学的影响:这个“吊诡的问题”也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家,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语言、逻辑和思维的局限性,以及哲学探讨的边界问题。这导致了后来的哲学研究更加注重语言分析和概念澄清(就是定义命题是否有意义,去找寻哲学的边界),而不是试图构建宏大的哲学体系。
- Author:牛 牛
- URL:https://www.niuniu2077.cc/post/16f7bc65-b8f4-804f-95a1-e811653fbb0a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