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My Library
😀
前言:《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理论的自我启发类书籍,由日本作家岸见一郎与哲学家古贺史健共同撰写。这本书通过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思想,自2013年在日本出版以来在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广泛反响,成为畅销书。
 
notion image
 
 
我的思考:阿德勒的“保护伞”理论我认为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目的是保护人的自尊感或者价值感(避免在社会交往种受伤),它本身没有错,但是有些情况人会被它一直捆绑却不自知,所以我们的任务应该是能察觉它,并且在陷入困局的时候能够有抛弃它的勇气。

一、前言部分

  1. 背景介绍
      • 《被讨厌的勇气》是岸见一郎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同辈的奥地利心理学家,提出了与弗洛伊德截然不同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 书中采用对话体形式,类似于哲学经典,使阿德勒的思想更易于理解和接近。
  1.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的对比
      • 弗洛伊德观点:现在的状况来自于过去的经历和环境。
      • 荣格观点:现在的状况来自于过去的经历和环境以及祖先的遗传。
      • 阿德勒观点:现状表面上与过去有关,实则只与当下的自己有关,主张“个体心理学”。
  1. 阿德勒思想的特点与应用
      • 阿德勒的思想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基于一套严密逻辑推演。
      • 阿德勒的思想有助于个人建立内部自尊体系,完全脱胎于外部,从而实现个人持续的“爬坡”能力。
        • 反例:我们会经常看到,很多年少有为的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享受着极高的荣誉。但这种成就却很难持续下去,因为他们的价值体系建立在“成就”“荣誉”这些外部事物,一旦身边不再充斥着鲜花和掌声,他们就会陷入价值虚无,从而失去动力。
        • 反反例:基地的作者,美国科幻之父,世界科幻的奠基人,阿西莫夫强调的是“越早成功越好”的“维基思维”,因为你享受到了外界的评价和赞誉,这就会给人一种动力想要继续努力下去,继续维持与提升评价的冲动。
        • 我更赞同前者,因为前者的意思并不是说拒绝年少成名或者名誉,而是说不要将自己进步的动力只寄托于外界的评价,要尽早建立一套没有评价也能运转的自尊体系。后者的思想看似有道理,但存在漏洞,可能是因为后者本身的写作比较通俗和符合大众;但我们有时候无法预估外界的判断,像有些自认为很有价值的东西,在外界看来就意义不大,那还应该去迎合外界么?如果一味的迎合外界,丢失自己的价值体系,就会变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和色彩。
          • 比如ipad就是,在制造过程中受到的质疑不断,认为没有用,只是大号的iPhone。然而,jobs觉得它在便携性上对传统的笔电(那个时候的笔电还很大一块)有着跨越式的革新并且乔布斯热爱这种简单便携的设备,不只是为了生意,他想了很多年了。不是抢iphone的生意,而是抢笔记本电脑的生意。最后大家上手了,都说真香。
 

二、两个主题部分

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以及基于该意义的当下的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在奋力攀登人生的另一座高峰的人,你需要主动抛弃自己”保护伞“的勇气(因为保护伞很多时候是保护人际交往受伤害,受伤害的本质就是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了别人的评价上),你也需要在各种关系中被讨厌的勇气。

我们的烦恼都源自哪里?

  1. 原因论与目的论(例子)
      • 案例:一位女学生,她的苦恼是害怕见人,一到人前就脸红,说是无论如何都想治好这种脸红恐惧症。哲人问她:“如果这种脸红恐惧症治好了,你想做什么呢?”女孩回答说,有个男孩子,她很喜欢,很想交往,但因为有这个脸红的毛病,一直不敢表白心意。女孩还表示,一旦治好脸红恐惧症,马上向他告白。
原因论(弗洛伊德):
  • 观点:用过去的经历,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来解释现在的不幸
  • 解释:女孩可能是从小受到过同学的羞辱,导致见到异性陌生人就害怕;又或者是在爱情中受到过严重的伤害
 
目的论(阿德勒):
  • 提出原因:原因论容易陷入“决定论”,就是现在或者未来都是由过去决定了,无法改变
  • 观点:人们当下的行为和状态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自己选择的(一般是潜意识选择)。
  • 解释:女学生内心想表白却受脸红困扰,阿德勒认为这是她为了害怕表白失败后造成的伤害而选择的”保护伞“。这样她就可以将”不敢表白“和”表白失败“怪罪到”脸红“问题,自己就不用承受太多心理负担。
  1. 人际关系与自卑情结
      • 观点:而自卑情结是将自卑感作为失败的借口,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现象。
      • 对比:
        • 自卑感不是自卑情结,它是追求卓越的动力,是人类共有的特质。
        • 优越情结是指通过炫耀自己的优越性来显示自己“特别”的心理现象。
          • 这种心理现象也不健康因为是将价值建立在外界的比较,容易受外界波及。
      • 来源: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 想要实现“”避免在人际交往中受伤“”这个目的,人很容易会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尽量不介入人际关系的人(一种心理保护机制,我觉得是类似”转移“)
          • 不介入关系: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尽可能少地和别人发生关联
          • 只看自己缺点:“保护伞“
            • 我要是去尝试了,反正也不会成功,因为我的xx缺点嘛,那就不去尝试了
            • 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或者伤害,还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当”保护伞“: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要是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 可以说,只要选择把自己的不幸(甚至是一些天生的特质)当做”保护伞“来用,那人就会一直需要这种不幸,无法摆脱。
      • 例证:人们可能会说”别人问我这两年做了什么么,我逢人就说我生病了““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找不到对象”,”我因为学历低所以面试无法成功“这是自卑情结的体现。
 
 

如何找到真正的自由?(被讨厌的勇气)

1. 学会建立自尊体系

  • 观点如果一味寻求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
  • 方法:
    • 行为层面:课题分离:区分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别多管别人闲事“
      • 假设: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面临一些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挑战,总结就是三大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 例证:阿德勒认为父母不应强迫孩子学习,甚至也不应该想法设法引导孩子去主动学习。因为学习只是是孩子的课题,而父母的角色是提供支持和保护,越界是不尊重孩子的课题,也是给自己带上不必要的责任枷锁。
    • 心理层面:价值转移:将价值欲望从外界的认可逐渐转移到自我认可和贡献感(”管好自己的事‘)
      • 代价:想要行使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不容易被别人接受,不容易被别人喜欢。换句话说,“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事情,但至于“你是否讨厌我”,和我无关,那是你的课题
      • 高价值原话:“相反,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追求他人的认可。阿德勒说,正是对别人认可的追求,扼杀了你的自由。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寻求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
      • 例子1:假如周围有10个人,从人类本能喜欢被认可、讨厌被排斥的天性出发,很多人就对这10个人都做出保证:我会努力让你感到满意。但请注意,此时有一个大矛盾在等着你。因为一心不想招人讨厌,你会表示忠诚于这10个人。但真实的情况往往是,没有人能够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之前的这种承诺,不久后就会被拆穿,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失去信用,让自己感到更加痛苦。
 
 

2. 阿德勒的价值观(例子2):

  • 观点:阿德勒区分了“低级的幸福”和“高级的幸福”。
  • 对比
    • 低级的幸福是通过与他人比较获得的,但是建立在他人(不幸福)的身上
      • 例证:比如上学的时候,你的考试成绩比班上其他人都好,回回得第一,你感到很幸福;工作的时候,你的收入比同龄人都高,你感到很幸福;有了孩子之后,你孩子比其他人的孩子更优秀,你依然会感到很幸福。
    • 高级的幸福来自于“共同体感觉”,即自己持续的对共同体贡献来获得价值,无关他人的看法。
      • 解释:家庭、学校、单位,都可以是共同体。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你的幸福来自于被家人需要。在单位这个共同体中,你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也能感受到幸福。
      • 例证:
        • 经常看到,有些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有了精神。因为他们不再被需要,这就是突然失去了那种在共同体中的“贡献感”,他们感到不幸福
        • 有些富豪已经拥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额财产,但他们中的多数人依然继续忙碌地工作着。他们所需要的,仍然是保持着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感。这种幸福,不是靠和谁比较得来的。
 

3.闭环思想(例子3):

  • 观点:你的行动,你的思想,都应该在你自己身上形成闭环。(回到自己身上)
  • 例证
      1. 你赞扬别人,不应该在意别人是否接受你的赞扬,只是你自己想要赞扬而已
      1. “精英水平的道歉”:精英道歉向别人道歉,从补关注别人是不是会原谅你,而是认识个人从这件事上吸取了哪些教训,获得了哪些进步。这才是真的”精英’精神!
 
 
 

三、总结部分

总结: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以及基于该意义的当下的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在奋力攀登人生的另一座高峰的人,你需要应该是能察觉捆绑自己的保护伞,并且在陷入困局的时候能够有抛弃自己”保护伞“的勇气,因为往往是保护伞在捆绑我们那些缺点和不幸(“保护伞”理论就是把缺点和不幸当成社交借口,我认为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目的是保护人在社交中的自尊感或者价值感不受到太多伤害)。这表面上就需要在各种关系中被讨厌的勇气。更根本的做法来说是需要建立自我的自尊体系(受伤害的本质就是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了别人的评价上)
 
 
 
 
Relate Posts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Lazy loaded image
MBTI快速识别方法
Lazy loaded image
学会提问
Lazy loaded image
局外人
Lazy loaded image
刀锋
Lazy loaded image
乌合之众
Lazy loaded image
三观究竟是什么?
Lazy loaded image
拐点过程or结果谁更快乐?
Loading...
牛 牛
牛 牛
一個熱愛技術和音樂的普通大學生
Latest posts
刀锋
2025-1-20
东北6天5夜旅行攻略 V1.0
2025-1-19
观《请回答1988》有感
2025-1-10
Edge浏览器清理特定网页cookie
2025-1-3
Notion 新手心得(持续更新中~)
2025-1-3
Steam转区简明教程
2025-1-3
Announcement
🎉NiuNiu Blog AI助手版上线啦🎉
-- 点击右侧紫色浮窗使用 ---
👏欢迎反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