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My Library
前言:《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理论的自我启发类书籍,由日本作家岸见一郎与哲学家古贺史健共同撰写。这本书通过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思想,自2013年在日本出版以来在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广泛反响,成为畅销书。

我的思考:阿德勒的“保护伞”理论我认为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目的是保护人的自尊感或者价值感(避免在社会交往种受伤),它本身没有错,但是有些情况人会被它一直捆绑却不自知,所以我们的任务应该是能察觉它,并且在陷入困局的时候能够有抛弃它的勇气。
一、前言部分
- 背景介绍
- 《被讨厌的勇气》是岸见一郎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同辈的奥地利心理学家,提出了与弗洛伊德截然不同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 书中采用对话体形式,类似于哲学经典,使阿德勒的思想更易于理解和接近。
-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的对比
- 弗洛伊德观点:现在的状况来自于过去的经历和环境。
- 荣格观点:现在的状况来自于过去的经历和环境以及祖先的遗传。
- 阿德勒观点:现状表面上与过去有关,实则只与当下的自己有关,主张“个体心理学”。
- 阿德勒思想的特点与应用
- 阿德勒的思想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基于一套严密逻辑推演。
- 阿德勒的思想有助于个人建立内部自尊体系,完全脱胎于外部,从而实现个人持续的“爬坡”能力。
- 反例:我们会经常看到,很多年少有为的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享受着极高的荣誉。但这种成就却很难持续下去,因为他们的价值体系建立在“成就”“荣誉”这些外部事物,一旦身边不再充斥着鲜花和掌声,他们就会陷入价值虚无,从而失去动力。
- 反反例:基地的作者,美国科幻之父,世界科幻的奠基人,阿西莫夫强调的是“越早成功越好”的“维基思维”,因为你享受到了外界的评价和赞誉,这就会给人一种动力想要继续努力下去,继续维持与提升评价的冲动。
- 我更赞同前者,因为前者的意思并不是说拒绝年少成名或者名誉,而是说不要将自己进步的动力只寄托于外界的评价,要尽早建立一套没有评价也能运转的自尊体系。后者的思想看似有道理,但存在漏洞,可能是因为后者本身的写作比较通俗和符合大众;但我们有时候无法预估外界的判断,像有些自认为很有价值的东西,在外界看来就意义不大,那还应该去迎合外界么?如果一味的迎合外界,丢失自己的价值体系,就会变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和色彩。
- 比如ipad就是,在制造过程中受到的质疑不断,认为没有用,只是大号的iPhone。然而,jobs觉得它在便携性上对传统的笔电(那个时候的笔电还很大一块)有着跨越式的革新并且乔布斯热爱这种简单便携的设备,不只是为了生意,他想了很多年了。不是抢iphone的生意,而是抢笔记本电脑的生意。最后大家上手了,都说真香。
二、两个主题部分
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以及基于该意义的当下的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在奋力攀登人生的另一座高峰的人,你需要主动抛弃自己”保护伞“的勇气(因为保护伞很多时候是保护人际交往受伤害,受伤害的本质就是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了别人的评价上),你也需要在各种关系中被讨厌的勇气。
我们的烦恼都源自哪里?
- 原因论与目的论(例子)
- 案例:一位女学生,她的苦恼是害怕见人,一到人前就脸红,说是无论如何都想治好这种脸红恐惧症。哲人问她:“如果这种脸红恐惧症治好了,你想做什么呢?”女孩回答说,有个男孩子,她很喜欢,很想交往,但因为有这个脸红的毛病,一直不敢表白心意。女孩还表示,一旦治好脸红恐惧症,马上向他告白。
原因论(弗洛伊德):
- 观点:用过去的经历,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来解释现在的不幸
- 解释:女孩可能是从小受到过同学的羞辱,导致见到异性陌生人就害怕;又或者是在爱情中受到过严重的伤害
目的论(阿德勒):
- 提出原因:原因论容易陷入“决定论”,就是现在或者未来都是由过去决定了,无法改变
- 观点:人们当下的行为和状态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自己选择的(一般是潜意识选择)。
- 解释:女学生内心想表白却受脸红困扰,阿德勒认为这是她为了害怕表白失败后造成的伤害而选择的”保护伞“。这样她就可以将”不敢表白“和”表白失败“怪罪到”脸红“问题,自己就不用承受太多心理负担。
- 人际关系与自卑情结
- 观点:而自卑情结是将自卑感作为失败的借口,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现象。
- 对比:
- 自卑感不是自卑情结,它是追求卓越的动力,是人类共有的特质。
- 优越情结是指通过炫耀自己的优越性来显示自己“特别”的心理现象。
- 这种心理现象也不健康因为是将价值建立在外界的比较,容易受外界波及。
- 来源: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 想要实现“”避免在人际交往中受伤“”这个目的,人很容易会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尽量不介入人际关系的人(一种心理保护机制,我觉得是类似”转移“)
- 不介入关系: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尽可能少地和别人发生关联
- 只看自己缺点:“保护伞“
- 我要是去尝试了,反正也不会成功,因为我的xx缺点嘛,那就不去尝试了。
- 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或者伤害,还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当”保护伞“: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要是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 可以说,只要选择把自己的不幸(甚至是一些天生的特质)当做”保护伞“来用,那人就会一直需要这种不幸,无法摆脱。
- 例证:人们可能会说”别人问我这两年做了什么么,我逢人就说我生病了““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找不到对象”,”我因为学历低所以面试无法成功“这是自卑情结的体现。
如何找到真正的自由?(被讨厌的勇气)
1. 学会建立自尊体系
- 观点:如果一味寻求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
- 方法:
- 行为层面:课题分离:区分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别多管别人闲事“)
- 假设: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面临一些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挑战,总结就是三大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 例证:阿德勒认为父母不应强迫孩子学习,甚至也不应该想法设法引导孩子去主动学习。因为学习只是是孩子的课题,而父母的角色是提供支持和保护,越界是不尊重孩子的课题,也是给自己带上不必要的责任枷锁。
- 心理层面:价值转移:将价值欲望从外界的认可逐渐转移到自我认可和贡献感(”管好自己的事‘)
- 代价:想要行使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不容易被别人接受,不容易被别人喜欢。换句话说,“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事情,但至于“你是否讨厌我”,和我无关,那是你的课题
- 高价值原话:“相反,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追求他人的认可。阿德勒说,正是对别人认可的追求,扼杀了你的自由。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寻求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
- 例子1:假如周围有10个人,从人类本能喜欢被认可、讨厌被排斥的天性出发,很多人就对这10个人都做出保证:我会努力让你感到满意。但请注意,此时有一个大矛盾在等着你。因为一心不想招人讨厌,你会表示忠诚于这10个人。但真实的情况往往是,没有人能够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之前的这种承诺,不久后就会被拆穿,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失去信用,让自己感到更加痛苦。
2. 阿德勒的价值观(例子2):
- 观点:阿德勒区分了“低级的幸福”和“高级的幸福”。
- 对比:
- 低级的幸福是通过与他人比较获得的,但是建立在他人(不幸福)的身上
- 例证:比如上学的时候,你的考试成绩比班上其他人都好,回回得第一,你感到很幸福;工作的时候,你的收入比同龄人都高,你感到很幸福;有了孩子之后,你孩子比其他人的孩子更优秀,你依然会感到很幸福。
- 高级的幸福来自于“共同体感觉”,即自己持续的对共同体贡献来获得价值,无关他人的看法。
- 解释:家庭、学校、单位,都可以是共同体。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你的幸福来自于被家人需要。在单位这个共同体中,你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也能感受到幸福。
- 例证:
- 经常看到,有些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有了精神。因为他们不再被需要,这就是突然失去了那种在共同体中的“贡献感”,他们感到不幸福
- 有些富豪已经拥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额财产,但他们中的多数人依然继续忙碌地工作着。他们所需要的,仍然是保持着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感。这种幸福,不是靠和谁比较得来的。
3.闭环思想(例子3):
- 观点:你的行动,你的思想,都应该在你自己身上形成闭环。(回到自己身上)
- 例证:
- 你赞扬别人,不应该在意别人是否接受你的赞扬,只是你自己想要赞扬而已
- “精英水平的道歉”:精英道歉向别人道歉,从补关注别人是不是会原谅你,而是认识个人从这件事上吸取了哪些教训,获得了哪些进步。这才是真的”精英’精神!
三、总结部分
总结: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以及基于该意义的当下的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在奋力攀登人生的另一座高峰的人,你需要应该是能察觉捆绑自己的保护伞,并且在陷入困局的时候能够有抛弃自己”保护伞“的勇气,因为往往是保护伞在捆绑我们那些缺点和不幸(“保护伞”理论就是把缺点和不幸当成社交借口,我认为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目的是保护人在社交中的自尊感或者价值感不受到太多伤害)。这表面上就需要在各种关系中被讨厌的勇气。更根本的做法来说是需要建立自我的自尊体系(受伤害的本质就是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了别人的评价上)
- Author:牛 牛
- URL:https://www.niuniu2077.cc/post/16f7bc65-b8f4-8083-90ed-d9c3dfff168d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