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My Library
😀
前言:《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由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和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罗宾逊(James A. Robinson)合著,于2012年出版。这本书试图回答一个困扰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多年的问题:为什么不同国家会出现巨大的贫富差距?作者通过大量历史案例分析,提出了"包容性制度"与"掠夺性制度"这一核心概念框架,认为国家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而非地理、文化或领导者个人因素。
 

Part1 全书关键概念解释

一、包容性制度与掠夺性制度

1. 核心概念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提出了影响国家成败的两种核心制度: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与掠夺性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包容性制度
    • 包容性制度是一种鼓励个人参与经济与政治活动的制度,其关键特征包括:
      1. 产权保护:个人和企业的财产受到法律保护,无需担心被政府没收。
      1. 法治社会法律公开、公平适用所有人,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
      1. 政治多元化权力分散,防止少数群体控制政府,确保广泛的参与。
      1. 市场开放:制度支持新企业进入市场,与既有企业竞争,防止垄断。
      1. 公共服务保障:政府投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为社会成员提供平等发展机会。
      1. 政治集权性(非极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够执行法律、保障秩序、保护产权
          • 反例:索马里(政治多元但无集权)
            • 军阀割据导致社会缺乏有效的中央权威,宗族之间的武装冲突频发,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尽管政治权力被广泛分享,国家仍然陷入混乱。
       
      此外,掠夺式政府还能分为三个子类
  • 掠夺性制度
    • 掠夺性制度则是通过控制资源为少数统治阶层服务,其特点是:
      1. 权力集中:少数人掌握政治经济资源。
      1. 缺乏产权保护:个人财产容易被政府或统治者没收。
      1. 政治参与受限:普通民众对政策无话语权。
      1. 市场垄断:国有企业或特权阶层垄断经济资源,创新受限。
      1. 公共服务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民众教育和医疗机会有限。
       
       
类型
特征
典型案例
无中央集权的榨取式政府
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政治权力分散,社会混乱,无序,经济发展受阻。
索马里
高度集权的榨取式政府
权力集中,统治者专注于剥削社会资源,人民贫困,经济停滞,统治阶层富有。
朝鲜、穆加贝时期的津巴布韦
部分集权的榨取式政府
具有一定的中央权威,通过有限的经济发展(如工业化)榨取资源,但创新受到压制,长期发展乏力。
前苏联

2. 南北韩对比:包容性与掠夺性制度的典型案例

南北韩在文化、语言、地理等方面高度相似,但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制度,导致两国走向截然不同的未来:
  • 北朝鲜(掠夺性制度):权力集中于金氏家族,资源由政府垄断,人民完全被排除在经济决策之外,导致经济停滞。朝鲜人不仅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还要面临高强度的兵役和极端贫困。经济发展完全服从于军事实力的强化。
  • 韩国(包容性制度):通过民主化改革,建立了产权保护和开放市场的制度,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韩国通过法律保障个人创业和创新的自由,使企业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益。像三星、现代等世界级企业的崛起,显示了创新驱动增长的强大力量。
 

二、创造性破坏

A.概念解析

“创造性破坏”由熊彼特提出,指某些重大技术创新在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会颠覆了既有的经济秩序。并且可能导致社会阶级发生变动(尤其对于那些创新者来说)。

B.冲突分析

  • 掠夺性制度对创新具有本能的压制性 。因为创造性破坏是掠夺统治阶级不乐意接受的,这带来的阶级变动的会对他们稳固的统治阶级产生潜在的影响。
  • 包容性制度对创新具有鼓励性。因为包容制度的权利往往分散在人民,而这种重大技术创新往往是利好大多数人民的,所以人民会支持。

C.案例解析

  1. 苹果手机的出现
      • 创造性破坏在现代科技中的典型案例是苹果手机的诞生。iPhone的推出颠覆了传统功能机市场,诺基亚、黑莓等原有市场领军企业因此退出历史舞台。
      • 这表明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并非所有人共享,而是可能让某些既得利益者成为受害者。
  1. 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
      • 光荣革命的转折: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从榨取式政府转变为广纳式政府,权力从少数贵族转向议会。
        • 威廉·李的失败:1589年,威廉·李发明了织袜机,但被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拒绝授予专利,原因是技术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专制政治抑制了创新,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停滞。
        • 瓦特的成功:1775年,瓦特的蒸汽机技术因专利制度的保护而大规模推广,促使他通过创新致富。这是议会时代的成果,包容性制度促进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
  1. 明清时期中国的闭关锁国
      • 明清政府长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限制了外来科技的引入,也阻碍了国内的创新发展。
      • 原因:统治阶层认为,西方技术的引入可能会带来社会变革,从而威胁自身统治。这反映了榨取式政府对技术进步的本能排斥。

三、制度基因(补充)

1.制度基因的概念

  • 定义:制度基因是指权力和产权结构中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决定了社会运作方式的基本逻辑。
    • 权力结构:权力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如极权体制),还是分散于社区和个人(如民主体制)。
    • 产权结构:财产权是归国家所有(如计划经济),还是归个人所有(如市场经济)。
  • 具体表现形式制度基因在社会中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法律、习惯或社会共识来体现。
    • 例如,英国的宪政制度没有成文宪法,却依赖社会共识保持稳定;而其他国家尽管有宪法,却因权力结构不分散而无法实现真正的法治。
  • 特性:稳定性和惯性
    • 制度基因一旦形成,它们会深深嵌入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使得制度变迁变得困难。比如,权力集中与产权集中会导致政治和经济资源的分配不均,制约了社会改革的潜力。
      • 在榨取性制度下,政治精英会通过不公平政策巩固自身利益。例如,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通过垄断国有资源积累个人财富,破坏了经济活力。
      • 包容性制度通过多元利益制衡维持公平。例如,尽管罗斯福总统试图通过改革让最高法院的反对法官下台,来扩大自己的总统权力,但被多元政治制衡机制所阻止,这种制度设计保护了国家的长期稳定。

2. 制度基因如何解释路径依赖

  • 历史起点的影响:路径依赖理论强调历史的起点会对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制度基因解释了这种影响如何形成。例如,在英国,早期的封建制度逐渐演化为分权的宪政制度,这是因为权力结构逐渐分散和社会共识的形成(如贵族和国王之间的联盟)。这种制度基因在后续发展中被保留和强化,成为实现包容性制度的基础。
  • 制度惯性与自我强化:制度基因通过社会习惯、法律和文化内化,推动了制度的自我强化。例如,一个国家如果在历史上形成了分散的产权(如英国的土地制度),它就会倾向于保护和延续这种分散性,推动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而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基因是权力和产权的集中(如中国封建帝制或朝鲜的极权制),它会阻碍任何有可能打破集中权力的改革。
  • 社会共识的维持制度基因还能解释社会共识如何维持路径依赖。社会共识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公众对现行制度的接受程度和认同程度。制度基因会通过教育、文化和宣传塑造这种共识,使得社会成员倾向于接受现有制度。
    • 例如,在朝鲜,通过长期的宣传和强制教育形成了对权力集中和极权体制的认同,这种社会共识强化了制度的路径依赖。
 

3. 制度基因的变迁与路径打破

  • 制度基因的适应性:制度基因并非完全不可改变,虽然很难。但是它依然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调整和演化。变革往往需要在社会中催生新的权力和产权结构,或推动根本性的社会共识转变。
    • 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通过引入和融合西方的民主制度基因,成功实现了从封建制度到近代民主制度的转变。
  • 外部冲击与制度变迁:外部冲击(如战争、殖民、全球化)有时能打破旧有的制度基因,带来新的制度演变。
    • 例如,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占领下重新设立宪政制度,这虽然是外力推动,但日本自身的社会基因(如明治维新的现代化努力)使得这一转型更容易被接受和融合。

 

Part2 全书主要观点阐述

一、造成国家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制度

A.主要观点

国家间贫富差距的根源在于制度的差异,而非地理条件、文化特点或领导者的无知。包容性的制度能够促进繁荣,而榨取性制度则导致国家的长期贫穷和衰退。

B.推理过程及详细案例

  1. 反驳地理假说
    1. 地理条件被认为是国家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例如,孟德斯鸠曾指出热带气候使得人们懒惰,难以形成创新精神,导致经济落后。但作者通过以下反例进行了批驳:
      • 新加坡:地处热带,却因推行包容性制度,成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 中南美文明: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热带地区的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远比温带的北美地区发达,这说明地理条件无法解释历史上经济发展的变化。
  1. 反驳文化假说
    1. 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被认为影响国家的经济行为。例如,新教伦理被认为是西欧经济崛起的动力,但作者认为这一理论存在矛盾:
      • 阿根廷与加拿大对比:阿根廷和乌拉圭的欧洲裔比例甚至高于加拿大和美国,但经济发展却长期落后于北美国家。
      • 儒家文化争议:过去,人们认为儒家文化抑制经济增长,但新加坡经济飞跃后,又有人说新加坡正是依靠儒家文化才实现了经济增长,前后矛盾说明文化决定论并不可靠。
  1. 反驳无知假说
    1. 无知假说认为落后国家的领导者缺乏正确的经济知识,从而导致错误政策。作者通过加纳的例子证明这种观点并不成立:
      • 加纳政策的失败:在加纳独立后,领导者恩克鲁玛实施了多项无效率的经济政策,如工厂选址不当,导致经济陷入困境。然而,这些决策背后并非单纯的无知,而是出于政治动机。恩克鲁玛为了获得政治资本,选择忽视经济效率问题,显示“无知”并非根本原因。
  1. 制度决定差距:诺加雷斯案例
    1. 作者通过诺加雷斯的例子,直观展示了制度如何决定经济差距:
      • 背景诺加雷斯是一座被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分割成两半的城市,地理、气候和文化几乎完全一致,但经济差距巨大。美国一侧的人均收入是墨西哥一侧的三倍。
      • 制度差异:美国一侧拥有包容性制度,例如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公正的法律制度、公平的市场准入等;而墨西哥一侧的榨取性制度则使少数精英通过不公平的市场垄断获益,普通人缺乏创新和投资的动力。这导致两侧的经济呈现截然不同的状况。

二、制度分野是如何形成的

A.主要观点

制度分野的形成源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选择和偶然事件。不同国家在历史上的初始选择会产生路径依赖,导致包容性或榨取性制度的分化,并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B.推理过程及详细案例

  1. 工业革命的制度背景
    1. 英国之所以成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得益于早期形成的包容性制度。
      • 威廉·李的失败:1589年,威廉·李发明了织袜机,但被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拒绝授予专利,原因是技术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专制政治抑制了创新,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停滞。
      • 瓦特的成功:1775年,瓦特的蒸汽机技术因专利制度的保护而大规模推广,促使他通过创新致富。这是议会时代的成果,包容性制度促进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
  1. 偶然事件与制度分野
    1. 历史上的偶然事件对制度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 黑死病的影响:14世纪的黑死病削减了欧洲大量人口,西欧领主不得不向农民妥协,赋予他们更多权利。这种变化为后来的包容性制度提供了基础。而在东欧,土地集中和劳动力控制的加强,使农奴制进一步恶化,榨取性制度得到强化。
      • 殖民模式的差异: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受到议会制度的影响,殖民地政治力量逐步强大,形成包容性制度;而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模式以掠夺和资源榨取为主,延续了榨取性制度至今。
  1. 制度漂移的扩大效应
    1. 制度初始的小差异通过时间的积累被放大,最终导致经济发展方向的截然不同:
      • 威尼斯的衰退:中世纪威尼斯曾因议会制度和经济创新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但1286年后权力集中于贵族阶层,经济逐渐丧失活力,最终失去了商业中心的地位。

三、制度形成后的延续与变化

A.制度的延续(制度惯性)

  1. 观点概述 一旦制度形成,就会有一种制度惯性将通过路径依赖长期影响国家发展。这种惯性既可以强化好的制度,也可能使坏的制度难以摆脱。因此,包容性制度通常形成良性循环,而榨取性制度则陷入恶性循环。
  1. 观点理由
      • 路径依赖理论 制度经济学奠基人诺斯提出,制度具有路径依赖性。该理论认为历史上的制度选择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后续的制度演化。
        • 榨取性制度下,政治精英使用暴力、塑造社会共识(洗脑)以及控制创新来维持特权;导致经济停滞或不稳定。
        • 包容性制度下,多元利益制衡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反馈。
        • 例证:阿西莫格鲁等人进一步研究发现,殖民地的初始制度特征深深影响了后续发展。例如,南美国家因资源丰富且早期以掠夺为主,形成了榨取性制度,而资源相对匮乏的北美则发展了包容性制度。
  1. 理由的不足与补充
      • 不足:路径依赖本身被批评为一个“黑箱”,即虽然描述了现象,但对其内在机制(为何制度会依赖历史)并未充分解释
      • 补充:许成钢通过“制度基因 ”理论 试图揭开这个黑箱,解释制度为何会呈现路径依赖的特性
 

B. 制度的变化(

  1. 观点概述 虽然制度具有路径依赖,但变革并非完全不可能。变革的关键在于制度基因的调整,以及权力和产权的结构性变化。
  1. 推理过程与例子
      • 日本的民主转型 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迅速建立民主制度,成功的原因在于明治维新后日本已具备民主宪政的制度基因,如分散的权力和产权结构。美国的占领只是加速了这一转型。
 
 
 

 
 

Part 3 对本书的批判性思考

虽然《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提出了制度决定国家经济命运的深刻见解,但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
  1. 概念模糊
    1. 作者提出的“包容性制度”和“榨取性制度”并未提供清晰的定义,更多是通过案例推导出的结果。这种“先射箭再画靶心”的方式引发了批评,使人怀疑这种分类是否只是将富裕国家的制度归类为包容性,而将贫穷国家的制度简单归为榨取性,导致因果关系模糊。
  1. 缺乏超国家视角
    1. 作者集中分析单个国家的制度与经济表现,但未能深入探讨殖民时代的全球性榨取体系如何影响世界经济格局。西欧的“包容性制度”本身是否部分得益于殖民地的资源剥削,未被充分揭示。
  1. 建设性建议的缺失
    1. 书中对制度惯性导致的贫困循环有深入讨论,但对于贫困国家如何实现制度改革并摆脱困境并未提供具体路径。这使得书中主要停留在理论描述,而缺乏明确的实践指导。

反思与价值

尽管存在上述不足,《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以通俗的方式阐释了复杂的制度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国家成败提供了新视角。这些批判并未否定书中核心观点的意义,而是提醒我们在阅读时要结合历史复杂性和多样化背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什么是荣格八维与MBTI吸引力法则的秘密
Loading...
牛 牛
牛 牛
一個熱愛技術和音樂的普通大學生
Latest posts
刀锋
2025-1-20
东北6天5夜旅行攻略 V1.0
2025-1-19
观《请回答1988》有感
2025-1-10
Edge浏览器清理特定网页cookie
2025-1-3
Notion 新手心得(持续更新中~)
2025-1-3
Steam转区简明教程
2025-1-3
Announcement
🎉NiuNiu Blog AI助手版上线啦🎉
-- 点击右侧紫色浮窗使用 ---
👏欢迎反馈体验👏